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市西北部,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地理坐标北纬35°23'48''~36°04'03'', 东经111°56'02''~112°47'20''。
【地形地貌】
沁水地处燕山运动沁水斜向地带,作为内引力的地壳运动所产生的构造格架,形成沁水县地势东南低而西南高,由东南——东北——西南呈扇形展开逐步增高的地貌景观。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高低悬殊。最高处西南舜王坪海拔2358米,最低处东南尉迟村沁河出境处海拔520米,相差1838米。地形东西长,南北窄。东西长约150千米,南北宽约55千米。在多山条件下,地貌成因并不一致,全县地貌可分为中山区、低山丘陵区、河谷平川区三种类型,其比例为4:5:1。中山区主要分布于中村、十里、龙港、柿庄四个乡镇和岳神山、老马岭、中山岭一线。全县较大的十山(历山、宇峻山、柏尘山、岳神山、仙翁山、牛头山、白云山、荒山、大尘山、鹿台山),十岭(东坞岭、老马岭、界牌岭、夜明珠岭、秋峪岭、关门岭、夫妻岭、山中岭、香山岭、佛庙岭)均在此区,多为林地或林间草地,植被条件较好,多为沁水境内各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占全县总面积的40%。低山丘陵区,分布于龙港、土沃、张村、胡底、郑村、嘉峰、端氏、固县、郑庄等乡镇,占全县总面积的50%,为沁水主要粮油产地和牧坡草场。河谷平川区,主要分布于沁河、县河流域两岸的山谷之间,占全县总面积的10%,土壤多为冲积土,土地肥沃,灌排条件好,是本县粮棉油料作物高产区。
【历史沿革】
沁水是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的“千年古县”,考古发现的下川遗址证明距今2.3万年至1.6万年前人类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尧舜时代,属帝都畿内,至今还有“尧王择婿”“舜耕历山”的美丽传说。夏商两代均属冀州。周武王十三年(前1122)封文王十六子于原,是为原国,在今沁水县城西北。春秋属晋,战国属韩。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屯兵于此。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赵、魏、韩三家分晋,迁晋君于端氏食邑,在今沁水县城东22千米的郑庄镇西城村,成为晋国最后的国都。赵肃侯元年(前349),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境属赵国。秦属上党郡。高祖元年(前203),设端氏县,属河东郡。建元年间(前140-前135),武苏封代共王之子刘忠于端氏,改为端氏侯国。三国曹魏端氏始隶平阳郡。西晋先隶平阳郡,后属安平郡。北魏时,端氏县曾一度废置,复置后隶安平郡,并在今城西30里另设东永安县,隶属泰宁郡。北齐时改为永宁县,端氏、永宁均属安平郡。隋开皇三年(583),端氏县治迁至今端氏村。隋开皇十八年(598),永宁县改为沁水县,县治迁至今县城。二县隶长平郡。唐、五代、宋,二县隶泽州。元至元三年(1266),端氏县并入沁水县,属晋宁路。明代隶冀宁道,清代属泽州府,民国初年废泽州府,改属冀宁道。民国23年(1934),废冀宁道,直属山西省政府。抗日战争初期,沁水属山西省第五行政专员公署。1941年至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在沁水境内设立沁水、士敏、沁南三县。1943年7月,沁水县并入士敏县,1944年3月,沁南县改称沁水县。1947年7月,士敏县并入沁水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沁水县长期隶属于山西省晋东南行政公署,1985年,划归晋城市管辖。
【行政区划】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市西北部,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地理坐标北纬35°23'48''~36°04'03'',东经111°56'02''~112°47'20''。县境四周环山,构成与邻县的天然分界。东与高平市、泽州县以老马岭、岳神山为界;西与翼城县以东坞岭为界;南邻阳城县以仙翁山为界;北接长子县、安泽县、浮山县,以宇峻山、关爷岭、香山岭为界;西南与垣曲县以历山舜王坪为界。总面积2676.6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28.2%,下辖龙港、中村、郑庄、端氏、嘉峰、郑村、柿庄7个镇和土沃、张村、胡底、固县、十里5个乡,182个建制村,10个居民委员会,2023年末,全县常住总人口为191513人。县城距省会太原380千米,距晋城市80千米。晋侯、高沁高速穿越全境,交通便捷。
【气候】
沁水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季风强盛。2021年全县总的气候特征是:气温总体偏高,降水异常偏多,日照不足。冬季阴寒,春季干燥,夏秋季湿润。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旱涝并存,降水量呈现出冬、夏、秋季偏多,春季偏少现象。年平均气温11.5°C,极端最高气温36.3°,极端最低气温-18.5°C,全年降水量1049.0mm,日照时数2143.4h。
【矿产资源】
沁水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煤层气、铁、锰、铜、锆、钛、水晶岩、石灰岩、白云石、耐火黏土、矿泉水等18种。其中煤炭和煤层气储量最大。全县含煤面积2421.9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90.5%,占晋城市含煤面积的45.3%。煤炭地质总储量269.5亿吨,探明储量121亿吨,而且绝大部分为优质无烟煤,又称“兰花炭”“钢炭”。2022年,全县有各类煤矿24座,其中生产矿井18座,全年累计生产原煤4182.3万吨。境内煤层气探明储量3478亿方,分别占全国探明储量9300亿方37.3%、全省探明储量6600亿方的52.9%、全市探明储量3706亿方的93.8%,是国内最好的煤层气整装气田。目前,全县共设置煤层气矿业权13个,总面积2357平方公里,约占全县行政区域面积的88%,设置范围已覆盖全县所有含煤面积。其中,探矿权5宗,面积1320平方公里,采矿权8宗,面积1037平方公里。全部矿业权中,5宗归中石油所有,面积1633平方公里,占比为69.3%;4宗归中联所有,面积625平方公里,占比26.5%;4宗归蓝焰所有,面积99平方公里,占比为4.2%。全县共有各类煤层气企业52家。其中,开采企业7家,抽采井9811口;煤层气压缩站2个,处理能力50万方/日;液化企业7家,处理能力645万方/日;煤层气管道外输企业6家,输出能力2368万方/日;调峰储备企业1家,储备能力2亿方,公路运输企业3家,运输能力150万方次;瓦斯发电企业22家,总装机容量471.5兆瓦,发电量21.15亿千瓦时。2022年,全县累计抽采煤层气34.5亿立方米,液化量81.4万吨,压缩量0.32亿立方米,全县煤层气行业工业总产值143.8亿元。
【森林资源】
沁水县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属半湿润温暖带地区,非常适于林木生长,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全县12个乡镇均有森林,以中村、龙港、柿庄3乡镇面积最多。
全县森林覆盖率48.63%,有林面积179820公顷,其中天然林66520公顷,林木蓄积量511.3万立方米。全县林木种类繁多,乔木类有300余种,果木类有200余种。特别是历山舜王坪,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有华北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野生乔木、灌木达560余种。沁水县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森林资源,形成了天然的野生药用连翘资源和蜜、粉源基地。沁水连翘遍布全县12个乡镇,面积60万亩,其中十里、柿庄、固县、中村、土沃、龙港等乡镇面积最大、品质最优,清朝时沁水连翘曾作为御药贡品进奉。
近年来,为保护沁水连翘资源,县委、县政府多次出台相关政策,保证其药用疗效。特别是连翘资源高达12万亩之多的十里乡,在充分利用连翘资源的基础上,还开发出了连翘茶系列产品,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全县蜂蜜、花粉资源以其面积大、流蜜期长、流蜜量大、流蜜稳定、蜜质量高而闻名全国,是中国四大名蜜荆条蜂蜜、刺槐蜂蜜的重要产地,是山西省养蜂第一大县,境内蜜、粉源植物种类约40余科100多种,面积13.3万公顷,蜜源资源以荆条、狼牙刺、刺槐三大蜜源为主,其中荆条蜜源面积约6.7万公顷,狼牙刺蜜源面积约2.7万公顷,刺槐蜜源面积约2.7万公顷,辅助蜜源植物主要有野酸枣、胡颓子、椿树、漆树、野菊花等。主要粉源植物有野刺玫、青蒿、玉米等,其中野刺玫花粉资源是沁水县独有的能够形成大量商晶花粉的粉源资源。全县蜜、粉源资源可养蜂10万箱以上,现有蜜源资源利用率不足50%,发展潜力巨大,2022年蜂蜜产量1408吨。先后被中国养蜂学会授予“中国蜜蜂之乡”“成熟蜜基地试点”“全国蜂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基地”。
【草地资源】
沁水县山大坡广,牧草资源非常丰富。全县草地集中分布于中山、低中山、丘陵及梁峁地段、森林边缘,遍及12个乡镇。面积10.89万公顷,其中面积最大的苏庄草地,横贯龙港、郑庄、端氏、十里、柿庄5个乡镇,面积4.87万公顷。其次土沃草地位于土沃、中村两个乡,面积1.1万公顷。黑龙池草地位于龙港镇的杏峪、王寨之间,面积1.1万公顷。还有仙翁山、黄龙、巍山、湘峪等地,面积均在2000公顷以上。养羊条件得天独厚。沁水黑山羊作为沁水的古老羊种,在沁水有悠久的养殖历史。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膻味极小等优点而得到广泛认可。2022年全县羊群饲养量235702只,羊存栏138803只。沁水示范牧场(原中国北方示范牧场)就位于本县郑庄镇境内,该场建于1980年,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出访新西兰期间,与新西兰政府商谈,双方合作在中国北方农区建设的示范牧场,是农业部第一批52个重点种畜禽场之一,山西省重点种畜禽场,是培育、选育新品种和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的科学研究基地。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安排的安哥拉毛用山羊、夏洛莱绵羊、南非肉用美利奴等世界优良品种羊的引种、保种和扩繁任务。其中,考力代绵羊是中共中央原总书记胡耀邦出访新西兰受赠的品种。
【水资源】
沁水属相对富水县,境内水系属黄河水系沁河支流,主要河流有县河、沁河、端氏河、龙渠河、苏庄河、必底河、郑村河、土沃河、芦苇河、中村河,由于沁水地形四面环山,西南高而东南低,河流相继汇集于沁河,南流出境注入黄河。全县水资源总量6.75亿立方米,本县水资源量3.08亿立方米,年径流总量3.67亿立方米。黄河一级支流沁河为境内最大河流,发源于山西沁源西北的二郎神沟,流经境内郑庄、端氏、嘉峰3个乡镇82千米,境内流域面积456.8平方千米,系山西省八大河流中含沙量最少的河流。黄河流域沁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张峰水库,位于境内郑庄镇张峰村,控制流域面积4990平方千米,库容3.94亿立方米,建设任务以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农村饮水为主,兼顾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
【动植物资源】
境内野生动物220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金钱豹、金雕、猕猴、大鲵(娃娃鱼)等26种。位于县城西南部的历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山西动植物库”。野生植物有400余种,有标本植物300种,隶属45科。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品种有红豆杉、连香树、领春木、翅果油树、杜仲、银杏、山白树、野大豆、核桃楸、猬实、青檀11种。
【旅游综述】
沁水山清水秀,植被良好。境内有开阔平坦的历山舜王坪亚高山草甸、风光秀丽的大峡谷、华北地区少见的喀斯特溶洞群、亚热带种属的珍稀动植物、“下川遗址”、舜文化系列庙宇、画圣荆浩洪谷故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族人故居——柳氏民居、中国北方第一明代古堡——湘峪古堡、“铁笔圣手”人民作家赵树理故居、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南阳分校、北方示范牧场和风景如画的张峰水库等自然、人文景观独具特色。多年来,县委、县政府依据全县丰富的山水风光、人文景观及旅游资源分布情况,打造了“一带一圈”的沁水旅游格局。城东地区充分利用张峰水库、示范牧场、金郭壁银窦庄、湘峪古堡、赵树理故居等景点,打造了“百里沁河风光带”和“沁河永久性生态景观廊道”。城西地区以历山舜王坪、东西峡、白云洞、柳氏民居、荆浩故里、南阳抗大等旅游景点为依托,打造了“历山舜王坪生态旅游圈”。
2017年1月经林业部批准设立“山西太行洪谷国家森林公园”。公园由太行洪谷、龙岗和山辿岩三个片区组成,总规划面2039.53公顷,森林公园主体片区太行洪谷,位于土沃乡南阳村,是五代后梁画家荆浩故里,也是其隐居地,位于历山北麓。公园内谷深峰秀,溶洞成群,灌草丛生,林木参天。山 — 潭 — 溪 — 瀑 — 洞 — 谷 — 峰 — 林 — 寺 — 村等资源的完美组合,使得森林公园成为华北地区少有的集雄壮奇秀于一体的山水景观。山辿岩片区地被茂密,地域宽广,树种丰富,风景优美,游人身临其中,才闻空山鸟语,又听林涛隐隐,即可感受绿树层林,落日气清的闲恬野趣。龙岗片区主要由县城碧峰公园、龙岗公园及其北面大片林地组成。被列为“沁水古十景”之一的碧峰公园,满山沟壑,堆青叠绿,聚芬散芳,古人誉为“碧峰耸翠”。与碧峰山东西相望的龙岗山,满山松柏,葱郁森秀,龙岗古塔矗立。公园核心景观有:洪谷天坑景区、山水画卷景区、天生石桥景区、碧峰耸翠景区、南阳人家景区、梦幻洞府景区、荆浩故里景区、龙岗春华景区8个。森林公园的7大旅游产品布局于8大核心景区之中,七大旅游产品为:生态运动徒步游,主要是以生态休闲、徒步探险、极限运动等;研学科普探险游,主要包含地质观光、研学实习、科普体验等;荆浩文化艺术游,主打山水观光、艺术品鉴、书画交流、写生培训;森林康养 度假游,主打中药养生、森林康养、禅修养生;城郊休闲体验游,辅助城市休闲、宗教朝觐、拓展训练;暗夜观星露营游,辅助山顶露营、观星露营、汽车露营;爱国教育励志游,辅助爱国教育、革命感悟、党政培训。2017年12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首届中国绿色时报年度峰会暨2017中国森林氧吧论坛上,“太行洪谷国家森林公园”被评选为第三批“中国森林氧吧”。2018年太行洪谷国家森林公园荣获“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2019年起主推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建成了“百里画廊”土沃农旅片区,太行洪谷、沃泉小镇、杏则徒步小镇、西文兴文化旅游区各具特色,土沃乡南阳村荣获“山西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近年来,沁水相继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中国绿色名县、中国低碳旅游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百佳最美小城、中国田园美邑200佳、全国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等荣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等近20个国家级荣誉称号。2022年,全县有AAA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景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
沁水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 计 公 报
沁水县统计局
2024年4月17日
2023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力以赴抓建设,持之以恒促转型,尽心竭力惠民生,全县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民生福祉稳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县生产总值42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7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350.0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63.4亿元,增长9.1%。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为3.4﹕81.8﹕14.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0%、73.8%和23.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2、5.3和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增加值3.5亿元,增长9.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拉动经济增长0.1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14.6亿元,增长15.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拉动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3.6亿元,增长17.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5.0亿元,增长1.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3%;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8.6亿元,增长3.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2147元,按2023年平均汇率计算为31365美元。
全年全县财政总收入95.2亿元,下降14.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7.4亿元,下降6.6%;税收收入24.0亿元,下降16.9%;增值税9.4亿元,下降16.0%;企业所得税4.8亿元,下降28.1%;个人所得税0.3亿元,增长47.6%;资源税4.6亿元,下降11.7%;城市维护建设税1.6亿元,下降17.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8亿元,增长16.5%。其中,公共安全支出1.2亿元,增长7.0%;教育支出5.0亿元,增长0.5%,城乡社区支出8.5亿元,增长10.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0亿元,增长41.9%,节能环保支出6.8亿元,下降24.5%。
2023年末,全县常住总人口为191513人,比上年末减少2368人,其中男性101971人,占53.2%,女性89542人,占46.8%,性别比为113.88。城镇人口98620人,占51.5%,比上年末提高1.2个百分点。乡村人口92893人,占48.5%。城镇化率为51.5%。出生人口973人,出生率为5.1‰,死亡人口1822人,死亡率为9.5‰,自然增长率为-4.4‰。
全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4050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757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8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84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0.7%。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较快成长,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中,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全县风力发电4.4亿千瓦时,增长10.9%;全县经营主体新增6497户,注销4004户,净增2493户,较2022年底增长11.5%,主体存量达到24164户,净增经营主体中,企业2190户,个体工商户313户。
二、农 业
全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40.0万亩,增长0.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5万亩,增长0.3%。粮食作物中,小麦播种面积2.0万亩,增长0.4%;玉米播种面积26.3万亩,增长0.2%。粮食总产量11.4万吨,增长0.8%。其中,小麦产量0.5万吨,增长3.9%;玉米产量9.4万吨,增长1.8%。粮食亩产量332公斤,增长0.6%。年末全县设施农业大棚2012个,同比减少60个,下降2.9%。其中蔬菜播种面积1861.2亩,下降4.4%,产量10115.3吨,下降4.6%;食用菌产量5366.4吨,增长3.2%。
年末全县大牲畜存栏281头,增长41.9%。猪存栏94559头,增长0.1%;牛存栏4148头,增长11.7%;羊存栏148683只,增长7.1%;家禽存栏2916457只,下降3.6%;羊群饲养量247029只,增长4.8%;肉类总产量31993吨,增长7.9%;禽蛋产量5007.4吨,增长11.7%;蚕茧产量161.9吨,下降16.8%。
表12023年农作物及畜牧业生产情况 |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3年 |
2022年 |
增速(%) |
农作物播种面积 |
亩 |
399566.3 |
397181.2 |
0.6 |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
亩 |
344908.5 |
343936.9 |
0.3 |
其中:小麦面积 |
亩 |
19809.4 |
19732.3 |
0.4 |
玉米面积 |
亩 |
262762.2 |
262347.9 |
0.2 |
粮食总产量 |
吨 |
114417.5 |
113515.9 |
0.8 |
其中:小麦产量 |
吨 |
5096.0 |
4905.0 |
3.9 |
玉米产量 |
吨 |
94419.3 |
92788.8 |
1.8 |
粮食亩产量 |
公斤 |
332 |
330 |
0.6 |
油料总产量 |
吨 |
1843.7 |
1933.5 |
-4.6 |
棉花总产量 |
吨 |
5.9 |
12.1 |
-51.2 |
蔬菜总产量 |
吨 |
76403.2 |
74951.1 |
1.9 |
水果总产量 |
吨 |
10772.6 |
11506.0 |
-6.4 |
蚕茧总产量 |
吨 |
161.9 |
194.4 |
-16.8 |
肉类总产量 |
吨 |
31993 |
29632.5 |
7.9 |
禽蛋总产量 |
吨 |
5007.4 |
4481.6 |
11.7 |
羊群饲养量 |
只 |
247029 |
235702 |
4.8 |
年末大牲畜存栏 |
头 |
281 |
198 |
41.9 |
年末猪存栏 |
头 |
94559 |
94505 |
0.1 |
年末牛存栏 |
头 |
4148 |
3713 |
11.7 |
年末羊存栏 |
只 |
148683 |
138803 |
7.1 |
年末禽存栏 |
只 |
2916457 |
3026651 |
-3.6 |
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16445千瓦,增长0.9%。机械耕地面积21436公顷,增长1.9%;机械播种面积17807公顷,增长2.2%;机械收获面积14863公顷,增长2.5%。全县农机服务收入5020万元,增长0.2%。
全年共完成“一山一河”生态绿化荒山造林5000亩,省级森林植被恢复费造林1250亩,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造林项目1500亩,草原修复、人工种草与改良项目7000亩,村庄绿化4个、森林乡村2个,义务植树80万余株,林业有害生物集中防治2.5万亩,省级森林植被恢复费森林抚育6000亩;全县未发生一起重大涉林案件,未发生一起等级性森林草原火灾事故,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3.5‰以下。
三、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8家,规模工业增加值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其中,煤炭行业增长4.7%,煤层气行业增长12.7%;完成总产值630.0亿元,下降11.5%;实现利税181.8亿元,下降28.5%,其中,煤炭行业总产值446.4亿元,下降14.5%;实现利税123.0亿元,下降38.0%;煤层气行业总产值143.8亿元,下降3.4%;实现利税58.2亿元,增长5.6%;完成销售产值570.8亿元,下降14.6%;实现营业收入800.9亿元,增长4.5%;利润总额121.6亿元,下降32.3%;税金总额60.3亿元,下降19.3%。
表2 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 |
指 标 |
增 速(%) |
总 计 |
6.0 |
在总计中:轻工业 |
9.7 |
重工业 |
6.0 |
在总计中:国有企业 |
- |
股份制企业 |
6.8 |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 |
1.3 |
其他 |
18.0 |
在总计中:国有控股企业 |
6.1 |
在总计中:非公有制企业 |
5.9 |
在总计中:私有企业 |
-13.4 |
在总计中:中央企业 |
16.2 |
地方企业 |
4.8 |
在总计中:大型企业 |
0.3 |
中型企业 |
18.4 |
小型企业 |
2.8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4.7 |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
13.4 |
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
-5.0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1.8 |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
-15.5 |
医药制造业 |
34.5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40.8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9.1 |
金属制品业 |
-15.4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32.7 |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
-3.8 |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
-0.7 |
全年全县原煤产量4182.3万吨,增长3.0%;洗煤2395.7万吨,增长1.1%;煤层气利用量56.6亿立方,增长11.3%;煤层气液化量81.4万吨,增长4.2%;发电量200768.1万千瓦时,下降1.9%;焦炭12.6万吨,下降8.2%。
表3 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速 | |||
产品名称 |
单 位 |
产 量 |
增速(%) |
原 煤 |
万吨 |
4182.3 |
3.0 |
洗 煤 |
万吨 |
2395.7 |
1.1 |
煤层气利用量 |
亿立方米 |
56.6 |
11.3 |
煤层气液化量 |
万吨 |
81.4 |
4.2 |
发电量 |
万千瓦时 |
200768.1 |
-1.9 |
焦 炭 |
万吨 |
1.6 |
-8.2 |
热 力 |
百万千焦 |
1061432.0 |
-5.3 |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3.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1%;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0.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06.0万吨标准煤,下降5.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7%;规上工业企业工业用电量287248.5万千瓦时,增长5.6%。
年末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22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5亿元,增长7.4%。其中,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其他工程分别完成3.3亿元、0.03亿元和0.2亿元。签订合同额5.5亿元,增长2.4%,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2.8亿元,增长2.8%。建筑业增加值3.5亿元,增长19.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到5.2万平方米,下降10.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完成4.6万平方米,增长272.0%,房屋竣工价值完成1.3亿元,增长621.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3.5亿元,增长20.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75.1亿元,增长20.9%;民间投资29.4亿元,增长31.7%。产业类投资完成101.5亿元,增长19.2%。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5.2亿元,增长21.6%;第二产业投资95.8亿元,增长19.4%,全部为工业投资;第三产业投资22.5亿元,增长22.4%。
表4 2023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 | ||
单位:亿元 | ||
行 业 |
投资额 |
增速(%) |
总 计 |
123.5 |
20.1 |
农林牧渔业 |
5.3 |
17.0 |
采矿业 |
61 |
13.4 |
制造业 |
8.6 |
17.9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26.1 |
37.1 |
批发和零售业 |
0.01 |
-91.3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2.3 |
7.3 |
房地产业 |
4.3 |
44.9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 |
-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8.7 |
10.8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0.04 |
-81.4 |
教 育 |
2.7 |
54.8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2.6 |
93.6 |
全年全县在库项目351个。其中,计划总投资为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8个,完成投资110.4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9.4%。
全年全县房地产开发企业11家,项目14个,计划总投资28.8亿元,完成投资3.7亿元,增长36.9%。按工程用途分,住宅投资1.9亿元,增长10.3%;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4亿元,增长128.1%;其它投资0.4亿元,增长12.9%。全年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80835平方米,增长49.2%。
五、市场贸易和招商引资
全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总额33.9亿元,增长7.9%。其中,城镇消费26.5亿元,增长8.1%;乡村消费7.4亿元,增长6.5%。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5.4亿元,增长4.8%;零售业零售额22.0亿元,增长6.1%;住宿业零售额0.8亿元,增长20.5%;餐饮业零售额5.7亿元,增长17.0%。
表5 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 ||
单位:亿元 | ||
指 标 |
绝对额 |
增速(%)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33.9 |
7.9 |
分地域:城 镇 |
26.5 |
8.1 |
乡 村 |
7.4 |
6.5 |
分行业:批发业 |
5.4 |
4.8 |
零售业 |
22.0 |
6.1 |
住宿业 |
0.8 |
20.5 |
餐饮业 |
5.7 |
17.0 |
在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和烟酒类、服装鞋帽和纺织品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分别实现零售额15973.5万元、8107.3万元、864.8万元、136.7万元、7538.0万元和4146.1万元,分别增长20.0%、20.9%、40.7%、358.7%、27.3%和41.7%;日用品类、书报杂志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分别实现零售额1213.9万元、38.5万元和5632.4万元,分别下降20.1%、18.9%和18.8%。
表6 2023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及增速 | ||
单位:万元 | ||
指 标 |
绝对额 |
增速(%) |
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 |
15973.5 |
20.0 |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 |
8107.3 |
20.9 |
化妆品类 |
864.8 |
40.7 |
金银珠宝类 |
136.7 |
358.7 |
日用品类 |
1213.9 |
-20.1 |
五金、电料类 |
112.4 |
-48.4 |
体育、娱乐用品类 |
19.0 |
4.4 |
书报杂志类 |
38.5 |
-18.9 |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
7538.0 |
27.3 |
文化办公用品类 |
75.2 |
-10.5 |
家具类 |
82.5 |
777.7 |
通讯器材类 |
4146.1 |
41.7 |
石油及制品类 |
5272.1 |
-0.1 |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 |
5632.4 |
-18.8 |
汽车类 |
2652.8 |
17.2 |
其他未列明商品类 |
4555.1 |
-43.6 |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共完成营业收入2.6亿元,下降0.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0.8亿元,增长7.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营业收入1.0亿元,增长31.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完成营业收入1419.0万元,增长29.5%;房地产业完成营业收入857.8万元,下降12.1%。
全年共签约项目46个,计划总投资243.44亿元;当年签约当年开工项目45个,当年开工率97.8%;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96.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金到位22亿元;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金到位4.8亿元。举行了2023山西沁水文旅康养暨招商推介会、“山海连心 如画沁水”山西沁水2023长三角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介活动、在西安举行了“校地合作 携手发展”2023沁水县校友招商引才恳谈会、举行了我县第四届“邀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招商引资推介会。
六、交通、邮电和通讯
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564.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9.5公里;共有载货汽车215辆,其中,普通载货汽车载重量2235.2吨,共有公路干线3条120.8公里,公路支线345条1364.7公里,桥梁167座6441.2米,全年公路养护里程1564.9公里。
年末全县邮政局(所)20处,邮政路线29条,邮政单程总长度2156公里。共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079.7万元,比上年增加121.3万元,增长4.1%。其中,国内函件12.2万件,特快专递65.4万件,订销报纸347万份,订销杂志12万份。
年末全县共有通讯基站数2158座,其中,联通公司552座,移动公司1345座,电信股份有限公司261座。移动电话客户216028户,比上年增加5565户,增长2.6%;其中,5G客户120676户,4G客户95352户。全年共完成通信业务总量14949.5万元。
七、金融和保险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218.4亿元,较年初增加20.3亿元,增长10.2%;其中,年末住户存款余额达153.4亿元,较年初增加18.0亿元,增长13.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102.2亿元,较年初增长26.4亿元,增长35.0%。
表7 2023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及增速 | ||
单位:亿元 | ||
指 标 |
年末数 |
比年初增长(%) |
各项存款余额 |
218.4 |
10.2 |
其中:非金融企业存款 |
48.4 |
10.7 |
住户存款 |
153.4 |
13.3 |
各项贷款余额 |
102.2 |
35.0 |
其中: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 |
78.3 |
33.3 |
住户贷款 |
23.8 |
40.9 |
全年保险行业实现业务总收入10835.7万元,下降0.3%。其中,财产保险业务收入3552.5万元,增长13.8%;人身保险业务收入7283.2万元,下降5.9%。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687万元,增长17.3%。其中,财产险赔款1350万元,增长4.7%;人身险赔款及给付1337万元,增长33.6%。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6所,其中:幼儿园20所,小学22所,初中9所,高中3所,职业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8433人,其中幼儿园4306人,小学7211人,初中3653人,高中2771人,职中425人和特殊教育67人。毕业生数5660人、招生数4915人、教职工总数2443人。随着全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布局更加优化、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教育保障更加有力,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年高考参加人数1087人,一本达线314人,超出去年28人,达线率28.9%;二本B类以上达线726人,达线率66.8%。600分以上22人(文科2人、理科20人),超出去年16人。中考参加人数1371人,总均分481.5分(含体育、信息技术、实验),比去年增长56.4分,及格率提高3.4个百分点,低分率降低0.7个百分点,600分以上226人,占比16.5%,比去年增长16.2个百分点,是近几年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
表82023年各类教育发展情况 | |||
单位:人 | |||
指 标 |
招 生 |
在校生 |
毕业生 |
职业教育 |
81 |
425 |
204 |
普通高中 |
800 |
2771 |
1002 |
初 中 |
1144 |
3653 |
1365 |
小 学 |
1546 |
7211 |
1262 |
学前教育 |
1335 |
4306 |
1822 |
特殊教育 |
9 |
67 |
5 |
年末全县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8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已有16家企业入库;建立煤炭领域科技服务平台1家;加强营商环境市场主体倍增工作,新增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80户、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户;先后与5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建优质生源基地,与2所高校建立1个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立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13个;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1个;于1月份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双减”工作优秀案例。
全年全县平均气压915.6hpa,年平均温度11.3℃,年平均相对湿度61%,全年降水量618.8毫米,年平均风速2.7m/s。
九、文旅、卫体和广播电视
年末全县共有群众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史博物馆1个,宣传文化中心1个,老年活动中心1个,青少年活动中心1个,梅杏剧院1个,游泳馆1个,全民健身中心1个,县级剧团1个,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个;全县共有农村电影放映队12支,业余文艺演出团体4家;全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省级项目6项,市级12项,县级34项;精心编创了一批反映沁水精神的力作,比如有:沁水鼓儿词《再唱谷子好》、《人民作家赵树理》、快板《百年征程又启航》、《赞白衣天使》、沁水秧歌《敬酒》、情景剧《就恋这把土》《西峪 西峪》《我们都是追梦人》《乔迁之喜》、群口快板《快进张村》等。成功举办传统民间文艺展演、民间吹打乐擂台赛、彩车巡游、追光沁水这十年摄影展、优秀经典戏曲展演、灯展等12项社会文化活动,开展了2023年“书墨飘香 悦享新年”春节主题系列等10余项活动;编制了《沁水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2-2030年)》,成功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制定了《沁水县文物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程审批监管,“两节”期间小文小旅抖音号共发出视频30条,浏览量达到145万,点赞量达到11975个,电视直播收视率达到90%,沁水融媒视频号累计38万播放量,获赞2170万。
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48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962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367人,每千人拥有病床5.1张,村卫生室覆盖率100%,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达标率100%。全县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91399份,建档率98.27%,建立电子健康档案191399人,电子档案建档率98.27%,居民规范化电子建档档案覆盖人数174252人,居民规范化电子建档档案覆盖率89.47%,档案中有动态记录的档案104899份,健康档案使用率54.81%,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开放94138份;全县建立预防接种证人数8112人,建证率100%;全县管理高血压患者22841人,规范管理率74.85%;全县登记在册的确诊患者888人,规范管理率95.72%;已有11个乡镇被省爱卫办命名为省卫生乡镇、127个村被命名为省卫生村;在县城建成区及所辖乡镇内展开消杀工作,消杀总面积达35000余平米,举办全国第八届“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县医院、二院、19家乡镇卫生院的局域网实现互联互通,开展了远程会诊系统,对接晋城市远程会诊平台。
年末全县共有广播电视台1个,调频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调频发射功率1千瓦,广播覆盖率为97.3%;电视转播发射台1座,电视发射功率0.6千瓦,电视覆盖率达98.8%;全年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等发稿4条,山西省广播电视台发稿11条,晋城电视台《晋城新闻联播》发稿259.5条,广播在晋城广播电台播发299.5条,报纸在太行日报发稿289条,在“学习强国”晋城平台发布稿件共106条;“沁水融媒”和“今日沁水”两个微信公众号新开设《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沁水融媒”关注人数突破5.6万+、其中发布的《2023年沁水县数字消费券来了!》阅读量破2.6万+;抖音平台,作品获点赞364.3万+,播放量总计2.1亿+,单条视频最高阅读量4238.4万+,作品点赞33.5万+,作品分享8.8万+,作品评论3.5万+。
全年稳步提升困难群体兜底保障水平,城市低保标准由680元/月提高至71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由6120元/年提高至6720元/年,将散居孤儿从1145元/月提高到1170元/月,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提高到每人105元/月,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提高到每人80元/月,全年共为城乡低保对象2191户2668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281.5万元;特困供养对象816户833人累计发放特困供养金944.4万元;优化婚姻登记管理工作,共办理结婚登记824对,补领结婚登记143对,受理离婚申请347对,办理离婚登记204对,登记合格率100%。
十、居民收支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14元,增长6.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62元,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28元,增长10.2%。
全年全县脱贫人口规模为3963户8856人,脱贫户人均纯收入为14943元,增长17.1%。全县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4107 人,其中:省外务工517人,省内县外务工779人,县内务工2811 人。投资2000余万元配套建设基础设施项目47个,完成问题厕所整改1576座,新改户厕2000座,全县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3%;郑村镇、侯村村、南阳村、尉迟村、樊村村分别入选全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名单。
全县150名退役军人村(社区)“两委”成员扎根基层,接收自主就业退役士兵42人,举行了退役军人暨军属专场招聘会,接收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和退出消防员14人,事业单位安置率达到71.4%,为1716名重点优抚对象发放定期抚恤补助资金1421.6万元;再次被表彰为山西省双拥模范县,实现了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全年全县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67834人,共征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47439万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分别参保11239人、35212人和121383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别征缴13206万元、32870万元和1363万元;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80625人,其中城镇职工33796人,城乡居民146829人;征缴保险基金21739万元,其中城镇职工16601万元,城乡居民5139万元;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分别参保23308人和34147人,保险金分别征缴1295万元和2607万元。
全县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参保全覆盖,落实市委“人才新政20条”和“引凤兴晋”人才计划,兑现各项人才政策补贴203.61万元,全年开展各类培训3792人,新增技能人才698人,高技能人才1321人,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达37.49%,积极开展“党政正职访名校”“企业家进校园”活动,签约“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10个、“技能服务人才培养基地”10个,向高等院校输送我县技能服务人才303人,全年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386起,调解结案323起、裁决结案63起,调解结案率为84%,仲裁结案率为100%。
全县完成户厕改造任务2000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6%,行政村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自然村覆盖率达到92%,污水治理率达到42%,辐射带动6个村达到人居环境整治三星级及以上标准,三星级及以上行政村达到79%;积极培育农业产业领军企业,新增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7家,省级2家;高标准完成荒山造林7750亩,累计栽植油松、侧柏、连翘、山桃、栎类85万余株,完成退化草原修复3000亩、人工种草和草原改良4000亩,完成森林乡村建设2个,完成村庄绿化4个,完成省级植被恢复费森林抚育6000亩。
十一、城市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县组织实施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15个,发放报酬3275.0万元;帮扶单位助销产品金额151.4万元,社会帮扶销售农特产品1075.7万元;共配网点城市驿站18家、乡镇网点6家,4个乡镇综合服务站和35个村级便民服务点的标准化建设,下拨六批农村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省级财政补贴资金145.7万元;完成批而未用处置20宗464亩,完成33宗800亩建设项目用地审批,供应国有建设用地37宗1763.2亩,完成国土收益2.8亿元,完成率184%。
全年共规范经营摊点280次,清理“八乱”现象740处,新增非机动车停放800个,查处违建33处;抓好城乡垃圾清扫清运、41座公厕管理、40万平方米河道公园保洁任务,安装市政井盖“防坠网”499个,修补路面3300平方米,维修路灯1080盏(次);完成农村24户“六类户”和144户“一般户”危房改造,推进“沁河流域张峰水库—嘉峰段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持续配套农村环卫设施,全县182个行政村垃圾收运覆盖率100%。
去年完成19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总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总投资4300万元;完成立交区域桥梁上部结构、综合管线、路基和大医院东路路基土方及边坡;南山道路二期全线路面沥青铺设完毕,龙脖公园连接线、碧峰寺连接线改造完成,新建充电桩210个,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设立工程联合验收窗口,办理房屋预售备案183件,竣工验收21项,共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51件,办理“12345”市长热线165件,办理社情民意27件,办理信访案件、网络舆情24件。
十二、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县有自然保护区1个(历山),自然保护区面积24800公顷,拥有“华北绿肺”、“中国农耕文明发源地”之美誉;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太行洪谷),保护面积2032.4公顷,境内森林资源丰富,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90%,是华北地区少有的集雄、壮、奇、秀于一体的山水景观,先后获得“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森林氧吧”、“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称号。
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向省外运输原煤516.5万吨,下降31.6%,外运原煤占原煤产量12.3%。
全年全县全社会用电总量35.5亿千瓦小时。其中,第一产业用电0.19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0.5%;第二产业用电30.7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86.5%;第三产业用电2.5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0.8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4%。
全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达3.09,同比改善8.9%;有效监测天数363天、达标天数309天,优良率达85.1%;综合指数排名全市第一、全省第五。其中,SO2平均浓度值为5μg/m³、同比改善28.6%,NO2平均浓度值为19μg/m³、同比改善17.4%,PM10平均浓度值为38μg/m³、同比改善11.6%,PM2.5平均浓度值为24μg/m³、同比改善14.3%,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浓度为1.2mg/m³、同比持平,O3日最大8h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浓度为160μg/m³、同比上升1.9%。全县工业固废年均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土壤环境质量趋于低风险,安全利用率100%。
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县城集中供气覆盖率98.5%;县城集中供热普及率87%;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44.2%。
全县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30日内未连续发生2起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宣化、永宁、梅苑3个社区被命名为山西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公报注释 :
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本公报所列增加、增长、减少、下降均系与上年比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与年初相比。
4.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5.固定资产投资中计划总投资为500万元-5000万元项目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统计方法为财务支出法,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统计方法为形象进度法。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县财政局;民营经济资料来自县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重点项目建设资料来自县发展和改革局;招商引资资料来自县投资促进中心;就业、社会保障等资料来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障等资料来自县医疗保障局;市场主体资料来自县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督资料来自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林业相关资料来自县林业局;交通相关数据来自县交通运输局;邮政业务总量、电信业务总量、电话用户、上网人数等通信数据分别来自县邮政局、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保险相关资料来自县财产保险公司和县人寿保险公司;金融相关数据来自市人行;教育相关数据、科技项目等资料来自县教育局;艺术表演团体、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以及旅游等资料来自县文化旅游局;广播电视等资料来自县融媒体;卫生、计生、体育等数据来自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城乡低保等相关资料来自县民政局;城镇建设资料来自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城市绿化等资料来自县园林绿化服务中心;生态环境资料来自晋城市生态环境局沁水分局;应急管理资料来自县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资料均来自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