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重在“破”陈规陋习,更在“立”文明新风。孝良村锚定文化阵地建设这一关键抓手,通过完善硬件设施、丰富文化活动、健全治理机制,推动文明理念融入村民日常,让移风易俗从“要我做”的外部要求,悄然转变为“我要做”的内在自觉。
文化阵地“搭平台”,告别陋习有了好去处
“过去农闲,大伙儿不是凑堆打麻将,就是比着办酒席讲排场,风气总带着股浮躁劲儿;现在不一样了,都往文化广场跑,日子过得充实又舒心,风气真是大变样!”村民王奶奶的感慨,道出了文化阵地给孝良村带来的新变化。
为让村民告别陋习有去处,孝良村从硬件升级入手:整合资源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成集农家书屋、文化广场、阅览室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满足老中青少不同群体需求;修复2000平方米的水毁路面,彻底消除村民前往文化广场的安全隐患;广场舞台配套电子显示屏,循环播放“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让文明标准直观可见;同时配齐体育器材、老年休闲设施与儿童游乐区——老人能晒太阳聊天,孩子有处学习玩耍,以往“靠打牌消磨时间”“比阔气讲排场”的场景渐渐消失,从源头上压缩了陋习生存空间。
文化活动“树新风”,文明理念走进心坎里
有了承载新风的阵地,更要用有温度的活动让文明理念扎根村民心底。孝良村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把移风易俗要求融入其中,让村民在参与中受熏陶、转观念。
村里组建3支党员志愿服务队,“线上”转发文明资讯、政策解读,“线下”精准对接村民需求:元宵节举办“八音会”传承民俗,替代了以往“过节比阔”的旧俗;清明节开展“祭英烈、忆初心”活动,引导村民摒弃祭扫铺张的陋习;学雷锋日组织志愿帮扶,让互帮互助成为村里的新风尚。2025年以来,志愿服务队已开展活动42次,解决群众难题78件,在贴心服务中传递文明温度。
文化带头人牛有苗更是主动担当,不仅带领村民组队参加秧歌操大赛,还编排快板节目,把“学法守法”“勤俭节约”“婚事新办”等移风易俗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台词。村民跟着唱、跟着学,在欢声笑语中记住文明要求,让文明理念真正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常。
精细治理“固成效”,文明新风能传承久远
移风易俗不是“一阵风”,需要长效机制保驾护航。孝良村以“说事会”为治理抓手,既解决村民急难愁盼,更让村民成为新风的“守护者”。
2024年,有村民反映文化广场设施老化,村“两委”迅速响应,投资15万元完成修缮,让文化广场持续服务新风建设;村民提出河道垃圾既影响排洪又破坏环境,村里3天内就完成清理,用实际行动传递“爱护家园”的文明理念。截至目前,“说事会”已累计解决基础设施、矛盾纠纷等问题46件,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土地托管、产业发展等村里大事,都交由村民议事会共同决策,大家一起为文明乡村建设出主意、想办法。
“以前总有人说‘不办酒没面子’,现在大伙儿在文化广场一起参加活动,聊的是怎么省钱养娃、怎么孝敬老人,‘面子’变成了‘里子’,日子才过得更踏实。”如今的孝良村,正以文化为纽带,将移风易俗的种子播撒在每个村民心中,让文明新风在乡村长久扎根、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