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2021年专题>(已归档)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转型发展蹚新路征程上砥砺奋进

千年云冈,绽放时代光彩

发布时间:2021-05-17 15:43:17 信息来源:山西日报

初夏的大同,微风习习。在绿树成荫的云冈石窟景区内,4岁的杨子琪手举着石窟造型的文创雪糕,望着眼前高大雄伟的千年石窟,懵懂地听爸爸讲述北魏的历史。5月11日,“中国与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一周年”系列特展在大同云冈石窟博物馆开展。如织的游人来到这里,了解云冈石窟这本“大书”的古往今来。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云冈石窟,仔细察看雕塑、壁画,详细询问石窟开凿历史、艺术风格、文物保护等情况。“在第6窟,我结合造像服饰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解了北魏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云冈研究院副院长崔晓霞清晰地记得一年前的场景。

习近平总书记说,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


  ▲云冈石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集雕塑、绘画、建筑、音乐等为一体,云冈石窟反映着北朝各民族汇聚、文化融合的独特历史面貌,让不同文化彼此理解欣赏、共存共荣的内涵。2001年,云冈石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时,被评价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史的第一个巅峰”,在“受到南亚和中亚佛教石窟艺术影响”的同时,又带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当地精神”。

特展上,讲解员关晓磊向游客们介绍:“通过策划此次展览,云冈研究院希望从中国与世界的不同维度,推动云冈学的建设与发展,重彰云冈石窟的当代价值。”

她口中的“云冈研究院”于今年2月19日正式成立,专门负责云冈石窟保护、研究与管理工作,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大同市古迹保养所”,2006年改为“云冈石窟研究院”,承担对石窟进行保护、研究、监测、展示,统筹云冈学建设发展和区域性石窟保护的职责。

  ▲云冈石窟文物保护是第一位的

在窟区,正在进行修复作业的洞窟里,文物修复人员在三层高的脚手架上全神贯注地将纳米材料涂在墙壁上,防止其表面进一步风化。云冈石窟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室主任闫宏彬说,在游客眼中,石窟造像高大雄伟,令人震撼。对文物保护修复人员而言,每一处被侵蚀、风化、起翘的细小部位,必须用精益的匠心将其修复。

“目前稳定性问题基本解决,水害得到有效控制,洞窟的保护环境和保护状态大为改善。再有一到两年,持续60多年的云冈洞窟危岩体加固工作将基本结束。这是云冈保护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对云冈的未来,闫宏彬充满期待,“今后的保护工作将聚焦在文物本体的小尺度病害,进行深入保护修复。”

如今,中外游客看到的不再是残破、凋零的千年遗迹。“云冈石窟的保护状况位居全国领先行列。”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信心满满地说。

  ▲第12窟“音乐窟”被利用3D打印技术原大复制

这一年,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云冈石窟保护与“云冈学”创建工作。我省以山西大学、山西大同大学、云冈研究院为基础,以保护、研究、传承、利用为脉络,加紧构建“云冈学”规划,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培养顶尖研究人才,有力促进云冈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云冈学”再上新台阶。

不仅如此,云冈石窟正在尝试以全新的方式、年轻的姿态“活”起来,“走”出去。2020年6月,由浙江大学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的全球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在浙大落成,并率先向校内师生开放。古老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迈出“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现代的视角,让原本不可移动的石窟艺术鲜活起来,这是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传承中的优势,让人们去穿越时空与古人触碰,读懂云冈的历史,也是‘云冈学’研究的重点方向。”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说。

历经1500年的沧桑,石窟的历史从未因开凿的结束而停下脚步,相反,它的未来经过当代人的传承与守护,历久弥新,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