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经济发展

经济运行平稳健康   发展态势强劲向好

2021年沁水县经济运行情况简析

发布时间:2022-02-23 16:07:39 信息来源:沁水县人民政府

202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县委“三地三区五提升”总思路,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有效应对夏秋汛情影响,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积极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增强内生动力、释放内需潜力、全力以赴保增长,全县经济发展态势不断回升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完成预期目标任务,短板领域韧性增强,民生福祉保障有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顺利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31.1亿元,同比增长11.0%,增速高于全省水平(9.1%)1.9个百分点,低于全市水平(11.6%)0.6个白分点,排全市第5位,两年平均增长8.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增速高于全省水平(12.7%)1.7个百分点,低于全市水平(15.7%)1.3个百分点,排全市第5位,两年平均增长9.0%。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5亿元,同比增长11.4%,增速高于全省水平(8.7%)2.7个百分点,低于全市水平(12.8%)1.4个百分点,排全市第3位,两年平均增长9.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1.3亿元,同比增长16.6%,增速高于全省水平(14.8%)1.8个百分点,高于全市水平(14.4%)2.2个百分点,排全市第1位,两年平均增长8.1%。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5.4亿元,增长56.6%,增速高于全省水平(23.4%)33.2个百分点,高于全市水平(38.6%)18.0个百分点,排全市第2位,两年平均增长16.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4875元,同比增长7.9%,增速高于全省水平(7.6%)和全市水平(7.6%)0.3个百分点,排全市第3位,两年平均增长6.4%。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6063元,同比增长11.3%,增速高于全省水平(10.3%)1.0个百分点,高于全市水平(10.5%)0.8个百分点,排全市第2位,两年平均增长10.7%。

二、经济运行呈现出的特点

(一)经济运行平稳向好。

1.经济总量大幅提升。今年以来,面对诸多风险挑战交织,特别是疫情和灾情叠加带来的双重冲击,全县经济仍旧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初步核算,全县生产总值突破“三百亿”大关,达到331.1亿元,位列全省91个县(市)第5位。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7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263.2亿元,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54.2亿元,增长8.9%。人均GDP达到16.8万元,全县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2.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全县农业生产保持较好增长,发展势头总体稳定。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1.13万吨,增长1.1%。其中,夏粮0.48万吨,增长5.0%,秋粮10.65万吨,增长0.9%;蔬菜产量72309.8吨,增长32.8%,水果产量10760.4吨,增长6.2%;畜牧业生产较好,猪羊禽等出栏均实现快速增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14.2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高于上年0.2个百分点。

3.工业发展稳步提升。一是增加值保持回升向好。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比上年的3.9%回升10.5个百分点。二是能源工业支撑有力。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6%,占比为99.1%,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4.4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的贡献率为100.1%。三是煤炭行业拉动明显。煤炭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7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95.1%。

4.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一是发展趋势逐步回暖。随着服务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的进一步落实,全县服务业逐步回暖,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完成54.2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均达到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12.4%、17.0%、10.6%、11.0%。二是营业收入较快增长。全县规上服务业实现年营业收入3.9亿元,同比增长30.9%。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6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5亿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8亿元,三大行业协同发力拉动全县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1.5个百分点,对其贡献率达89.3%。

(二)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1.投资保持平稳增长。一是投资规模逐步扩大。全县279个在库项目全年共完成投资85.5亿元,同比增加8.7亿元,增长11.4%,比上年同期加快3.4个百分点。二是大项目支撑有力。全县90个5000万以上项目共完成投资77.1亿元,增长14.7%,占全县投资总量的90.2%,拉动全县投资增长12.8个百分点。三是产业投资持续加强。全年产业投资领跑全市,共完成投资额70.0亿元,增长11.0%,占全县投资总量的81.9%。四是投资结构得到改善。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1.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0.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2.1%。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4.0:77.6:18.4调整为4.3:77.2:18.5,第二产业投资比重下降,第一、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有所上升。

2.消费市场加速回暖。一是零售总额稳步增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前提下,全面落实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十条措施,刺激消费市场加速回暖,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1.3亿元,增长16.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6.3个百分点。二是“四大”行业齐头并进。在疫情防控形势进一步好转和全县经济发展不断回升向好双重叠加的利好形势下,消费领域得到更好的恢复和长足发展,“四大”行业齐发力,打造消费发展强引擎。全年批发业完成5.2亿元,增长14.7%;零售业完成20.8亿元,增长18.0%;住宿业完成0.5亿元,增长20.0%;餐饮业完成4.8亿元,增长12.6%。三是城乡市场同步繁荣。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居民消费能力明显增强。全年城镇市场完成消费品零售额24.3亿元,增长16.6%;乡村市场完成消费品零售额6.9亿元,增长16.4%。城乡消费增速幅度相差0.2个百分点,分别比上半年的2.9个百分点和前三季度的1.3个百分点缩小2.7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

3.民营经济活力增强。今年以来,全县上下大力支持、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在全县71户规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有46户,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64.8%。规上工业中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36.8%,增速快于规上工业22.4个百分点,占比为36.0%,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1.1个百分点。

(三)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

1.企业运行质量提高。一是经营效益不断向好。减费降税效应不断释放,为企业发展添能助力。全年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完成569.1亿元,增长9.9%;实现利润总额106.1亿元,增长68.8%;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8.7%,同比提高6.5个百分点。二是企业亏损面逐步缩小。亏损规模工业企业逐步减少,全年亏损企业14家,企业亏损面为19.7%,较去年同期降低了3.1个百分点。三是成本费用有所下降。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77.4元,同比减少15.6元,下降15.7%。

2.预算收入增势强劲。一是预算收入快速增长。受经济持续恢复和煤炭价格上涨带动,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完成25.4亿元,增长56.6%,总量和增速均迈进全省前十。二是收入结构比较合理。全年全县税收收入完成17.3亿元,增长51.5%;非税收收入完成8.1亿元,增长68.9%。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8.2%。

3.招商引资稳步发展。随着全县营商环境的逐步向好,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开工率达到98.77 %,招商引资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完成115.15 亿元,完成率达到 245%。

4.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全县金融运行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较年初实现了“双增长”。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66.59亿元,较年初增长13.94%,增加20.38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3.65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6.8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0.89亿元,较年初增长35.25%,增加15.87亿元,具体看:住户贷款增加2.84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3.03亿元。

(四)民生事业不断改善。

1.民生投入继续加大。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5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与民生相关的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城乡社区事务、住房保障、节能环保等财政支出同比分别增长7.9%、13.1%、50.6%、192.1%、207.8%。

2.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138人,占市定目标3600人的114.9%;转移农村劳动力4313人,占市定目标4100人的105.2%;城镇登记失业率2.54%,控制在4.5%的目标以内。

3.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一是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年全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3172元,同比增长9.0%,增速排名全市第1。二是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3%,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3.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2.17,比上年同期缩小0.07,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当前我县经济总体上保持回升向好的发展态势,但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影响经济增长的宏观环境依然复杂多变,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再加上我县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理念、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一些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显现,主要体现在:

(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依然不强。现阶段我县农业生产发展优势不明显,缺乏产业特色,存在转型升级力度不强,集约化程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品牌效应不响等问题。在产业链延伸方面,全县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年增加,但是农户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体量小、数量多、生产分散仍是我县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农民合作社大多经营规模小、市场渠道窄、管理不规范、作用发挥不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农业的做大做强。

(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依然不足。从今年的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完成情况来看,战略性新兴企业完成产值104.0亿元,同比增长20.2%,完成增加值59.7亿元,下降0.7%,低于市考核目标(8.0%)8.7个百分点。制造业企业完成制造业增加值2.6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0.9%,较去年同期(1.8%)下降0.9个百分点,低于市考核目标(上升2.3个百分点)3.2个百分点。

(三)“一煤独大”的二产特征依然显著。从行业占比看,2021年煤炭行业占比75.9%,较前三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95.1%。其中,12月份煤炭行业占比78.2%。一业独大、一煤独强,挤掉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空间,导致县域经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大幅下降。

(四)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就我县来看,限额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总量偏小,集群效果不明显,产业融合程度不高,竞争力相对较弱,而且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等传统行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培训、养老托育等行业仍是空白。

四、几点建议

下一步,我们要紧盯当前工作中的难点和堵点,围绕市委市政府即将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力抓好经济运行,精准施策,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一)加强经济运行调度。紧盯主要经济指标变化,强化管理跟踪和统筹调度,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做到应统尽统。针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重点指标,定期召开专题分析会议,及时采取措施,切实解决经济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力稳定经济运行基本面。

(二)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立足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投入,落实各项惠农支农强农措施,延长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围绕中药材、蜂蜜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重点龙头骨干企业,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发展过程中要向绿色化、规模化、品牌化迈进,加快推进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发展,真正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巩固主导产业基础。重点稳定煤炭和煤层气企业产值,确保第二产业平稳增长,加快推进郑庄、里必、东大三座现代化矿井建设,深化“减、优、绿”行动,持续释放先进产能,确保煤炭行业稳步发展。大力实施增储上产,提升上游资源开发能力;加快推进中游官网互联互通建设;紧盯综合消纳、延续煤层气产业链条,提升煤层气行业话语权。全力抓好“小升规”企业的培育工作,为工业经济稳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四)重点攻坚项目建设。在加快煤炭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围绕“1+5”现代产业体系,优化项目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尽快确定项目盘子,制定项目清单,责任到人。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着力补齐项目建设短板,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紧抓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契机,全面改善“硬环境”,不断提升“软环境”,持续加强招商引资。

(五)加大服务业支持力度。大力实施服务业提质增效行动和市场主体培增工程,持续提升服务业基础水平。针对服务业的堵点、难点,制定优惠政策,加快重点企业达标入统。加强市场监测,密切关注重要市场供销动态,确保市场的持续稳定运营。全力提振文旅产业,创新游览服务,拉动节假日旅游消费,带动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消费。

总的来看,2021年全县经济在极不平凡、极不寻常、极为不易的发展环境下,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预期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了“十四五”的圆满开局。2022年,全县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保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